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伤害负担研究:伤害是中国1-4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0-01-10


《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九月刊于9月4日上线。本刊同时发表一项关于中国伤害负担的研究,本研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段蕾蕾研究员团队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估研究中心(IHME)合作完成。该研究系统描述了1990年至2017年中国不同地区、时间、人群、伤害类型的流行状况、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导致伤害风险增加,但医疗保健状况的改善,人群关于伤害预防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降低了伤害导致的死亡和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作者团队,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

作者介绍

王临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原主任,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妇女保健、慢性病防控及伤害预防研究与项目。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伤害预防控制分会副主委、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智库专家、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专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卫健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0余部,荣获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段蕾蕾,研究员,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主任。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伤害预防中国国家联络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世界预防暴力报告》中国国家数据协调员,世界伤害预防与安全促进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荣誉教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控制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常委等学术兼职。


  作者采访  


《柳叶刀-公共卫生》:为什么伤害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王临虹教授: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发现,2017年中国伤害死亡人数约为70万,占人群总死亡人数的 7%,造成的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率约为2473/10万,占人群总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0%;中国因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虽低于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但已超过传染性疾病、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同时,伤害还是中国1~4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部分伤害类型,如老年跌倒,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造成的疾病负担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伤害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处于城镇化、机动化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积极开展伤害预防与控制,减少伤害发生、致残和死亡,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使命。
 
《柳叶刀-公共卫生》:造成中国伤害高死亡人数的原因是什么?
 
王临虹教授:中国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中国的伤害发生数量和死亡人数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目前,针对中国不同地区、时间、人群、伤害类型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的微观实证研究非常匮乏。从宏观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机动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转变,人群暴露于某些伤害相关危险因素(如机动车辆)的频率、强度和时长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一些重点或弱势人群可能面临更大的伤害风险。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人群伤害预防意识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诊疗、急救和康复技术的发展,为人群伤害的发生、致残和死亡减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国对于伤害预防方面有哪些改善措施?
 
段蕾蕾研究员:近二十年来,中国在伤害预防领域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第一,专业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2002年,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了慢病中心,是全国慢性病和伤害预防控制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也标志着全国性的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启动,全国伤害预防控制专业队伍日趋完善和加强。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的成立,更加繁荣了中国伤害研究的学术氛围。
 
第二,伤害基础数据资源。2006年,首次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ational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NISS),从试点到扩展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此外,全国死因监测、全国伤害专项人群调查、伤害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为掌握伤害死亡和发生状况、预防优先领域的确定、伤害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现、伤害干预方法的选择以及伤害预防策略的制定与发展提供了较清晰的证据。
 
第三,伤害防控实践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多轮全国伤害干预试点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不同伤害类型的伤害预防策略与措施,推动全国伤害防控工作的发展。
 
第四,伤害相关政策法规。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已将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预防故意伤害防控纳入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法》、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在减少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及经济损失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中国政府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别近期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伤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和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柳叶刀-公共卫生》:在您看来,中国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内最迫切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段蕾蕾研究员:中国伤害预防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可能是未来伤害相关科研工作的优先领域:
  • 开展具有全国和省级人群代表性的伤害发生、致残调查;

  • 开展基于大人群的伤害预防策略与模式实证研究;

  • 开展基于大人群的伤害健康结局和影响因素队列随访研究;

  • 开展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伤害预防策略与模式探索研究;

  • 开展已有伤害相关政策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实施的效果评价研究;

  • 开展已有伤害预防策略与模式在不同地区、人群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 开展基于特定人群、环境和场所下的重特大伤害事件综合预测预警以及协同防控机制研究;

  • 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多源异构伤害数据融合和深度利用研究;


《柳叶刀-公共卫生》:您认为中国在解决伤害负担方面的政策重点有哪些?

王临虹教授:目前,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已明确提出了开展伤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如:推动伤害相关法规条文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出台健康中国伤害预防行动计划,制定或完善重点伤害类型的预防技术指南,如道路交通伤害、溺水、跌倒、烧烫伤等;鼓励跨部门、跨领域的伤害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与合作,推动伤害防控多部门合作;推动伤害预防的学科建立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偏远地区伤害预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技术支撑;加强对弱势人群相关伤害问题的关注和干预等,这些政策为未来进一步降低伤害疾病负担提供了政策保障。END

相关评论


识别二维码阅读相关评论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公共卫生》九月刊全部内容


推荐阅读

2006-2016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何时才能消除宫颈癌?

中国流感相关呼吸死亡负担严重

《柳叶刀-公共卫生》高被引文章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公共卫生》更多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